《测度论与概率论基础》第一章题解.
习题
证明下列指示函数的性质:
- IA∩B=IAIB;
- 如果 A∩B=∅,则 IA∪B=IA+IB;
- 如果 A⊃B,则 IA∖B=IA−IB;
- IAΔB=IA(1−IB)+IB(1−IA);
- 如果 {An,n=1,2,⋯} 单调,则 In→∞limAn=n→∞limIAn;
- In→∞liminfAn=n→∞liminfIAn,In→∞limsupAn=n→∞limsupIAn.
- 只需枚举各种情形.
| IA | IB | IA∩B | IAIB |
|---|
| x∈/A,x∈/B | 0 | 0 | 0 | 0 |
| x∈/A,x∈B | 0 | 1 | 0 | 0 |
| x∈A,x∈/B | 1 | 0 | 0 | 0 |
| x∈A,x∈B | 1 | 1 | 1 | 1 |
- 只需枚举各种情形.
| IA | IB | IA∪B | IA+IB |
|---|
| x∈/A,x∈/B | 0 | 0 | 0 | 0 |
| x∈/A,x∈B | 0 | 1 | 1 | 1 |
| x∈A,x∈/B | 1 | 0 | 1 | 1 |
- 只需枚举各种情形.
| IA | IB | IA∖B | IA−IB |
|---|
| x∈/A,x∈/B | 0 | 0 | 0 | 0 |
| x∈A,x∈/B | 1 | 0 | 1 | 1 |
| x∈A,x∈B | 1 | 1 | 0 | 0 |
- 由 1.、2.、3. 可得
IAΔB=I(A∖B)∪(B∖A)=I(A∖(A∩B))∪(B∖(A∩B))=IA∖(A∩B)+IB∖(A∩B)=IA−IA∩B+IB−IA∩B=IA−IAIB+IB−IAIB=IA(1−IB)+IB(1−IA).
- 由于指示函数的值域是 {0,1},
n→∞limIAn(x)=1⟺∀ε>0:∃N>0:∀n>N:∣IAn(x)−1∣<ε⟺∃N>0:∀n>N:IAn(x)=1⟺∃N>0:∀n>N:x∈An⟺x∈n→∞liminfAn=n→∞limAn⟺In→∞limAn(x)=1.
- 首先验证 I(k=n⋃∞Ak)=k≥nsupI(Ak),这只需要证明等号两侧同时取 0 或同时取 1:
I(k=n⋃∞Ak)(x)=0⟺∀k≥n:x∈/Ak⟺∀k≥n:IAk(x)=0⟺k≥nsupIAk(x)=0.
类似地可证明 I(k=n⋂∞Ak)=k≥ninfI(Ak).
由于 {k=n⋃∞Ak,n=1,2,⋯} 与 {k=n⋂∞Ak,n=1,2,⋯} 均为单调列,依 5. 可得
In→∞liminfAnIn→∞limsupAn=In→∞limk=n⋂∞Ak=n→∞limIk=n⋂∞Ak=n→∞limk≥ninfIAk=n→∞liminfIAk,=In→∞limk=n⋃∞Ak=n→∞limIk=n⋃∞Ak=n→∞limk≥nsupIAk=n→∞limsupIAk.
习题
设 {An,n=1,2,⋯} 两两不交,证明:n→∞limAn=∅.
反设存在 x∈n→∞limsupAn,则
∀n≥1:∃k≥n:x∈Ak.
当 n=1 时,存在 k1≥1 使得 x∈Ak1.当 n=k1+1 时,存在 k2≥k1+1 使得 x∈Ak2,因此 x∈Ak1∩Ak2=∅,矛盾.
设 Q 为半环.任取 A∈Q,则 A⊃∅ 且 A∖∅=A 是“有限个两两不交得集合”,因此 ∅∈Q.
习题
证明:如果 Q 是一个半环且 A,B∈Q,则 A∖B 可表示成 Q 中有限个不交集之并.
因半环是 π 系,A∩B∈Q.又 A⊃A∩B,故而依半环定义可知 A∖B=A∖(A∩B) 能写成 Q 中有限个不交集之并.
习题
定义
RR=n=1⋃∞{k=1⋃n(ak,bk]ak,bk∈R,k=1,2,⋯,n}.
证明:RR 是 R 上的环.
只需依次证明 RR 对有限并与差封闭.
任取
A=i=1⋃n(ai,bi]∈RR,B=j=1⋃m(cj,dj]∈RR.
显然
A∪B=i=1⋃n(ai,bi]∪j=1⋃m(cj,dj]
是 n+m 个左开右闭区间之并,故 A∪B∈RR.
对于 A∖B,先考虑 m=1 的情形.对任意 (ai,bi] 有
(ai,bi]∖(c1,d1]=(ai,bi]∩((−∞,c1]∪(d1,∞))=((ai,bi]∩(−∞,c1])∪((ai,bi]∩(d1,∞))=(ai,min(bi,c1)]∪(max(ai,d1),bi]
因此
A∖B=i=1⋃n((ai,bi]∖(c1,d1])
为至多 2n 个左开右闭区间之并,故而 A∖B∈QR.
对一般情形,
A∖B=i=1⋃n((ai,bi]∖(c1,d1]∖(c2,d2]∖⋯)
为至多 2m⋅n 个左开右闭区间之并,故而 A∖B∈QR.
习题
证明:如果 R 是一个环(或 σ 环)而且 X∈R,则它也是域(或 σ 域).
环是 π 系,故而对有限交封闭.环对差封闭,故对任意 A∈R 有 Ac=X∖A∈R,即对补封闭,于是成为域.
将上述描述中的“环”替换为“σ 环”依然成立.
习题
证明:如果 R 是一个环,则 F=R∪{Ac∣A∈R} 是域.
显然 F 对补封闭.又 X=A∪Ac∈F,只需证明 F 对有限交封闭.
对任意 A,B∈F,做分类讨论:
- 若 A,B∈R,因环对有限交封闭,A∩B∈R⊂F;
- 若 A∈R 且 Bc∈R,因环对差运算封闭,A∩B=A∖Bc∈R⊆F;
- 若 Ac,Bc∈R,因环对有限并封闭,Ac∪Bc∈R,故而 A∩B=(Ac∪Bc)c∈{Ac∣A∈F}⊂F.
习题
证明:如果域对可列不交运算是封闭的,则它是 σ 域.
欲证域是 σ 域,只需证明其对可列交封闭.对任意一列域中的集合 {An,n=1,2,⋯},定义
An∗={A1,An∩An−1c∩An−2c∩⋯∩A1c,n=1,n≥2.
只需证明 n=1⋃∞An=n=1⋃∞An∗ 且 i=j⟹Ai∩Aj=∅.
An∗⊂An 是显然的,故而 n=1⋃∞An∗⊂n=1⋃∞An,下面证明反向的包含关系.
对任意 x∈n=1⋃∞An,存在某个指标 k 使得 x∈Ak.若 x∈A1 则 x∈A1⊂n=1⋃∞An∗.若 x∈/A1,取
k0=kmin{k∣x∈Ak}≥2,
则 x∈Ak0 且 x∈/A1,A2,⋯,Ak0−1,即 x∈Ak0∗⊂n=1⋃∞An∗.
对任意指标 i=j,不妨设 i<j,则
Ai∗∩Aj∗=Ai∩A1∩A2c∩⋯∩Aic∩⋯∩Ajc=∅.
提示
我们称集合列 {An∗} 为 {An} 的不交化.
习题
定义
QR={(a,b]∣a,b,∈R}.
证明:
- QR 是 R 上的半环;
- Q={(a,b),(a,b],[a,b),[a,b]∣a,b∈R,a≤b} 是 R 上的半环;
- 所有开区间组成的集合系 OR={(a,b)∣a,b∈R,a≤b} 不是 R 上的半环;
- σ(QR)=σ(OR)
- 对任意 (a,b],(c,d]∈QR,
(a,b]∩(c,d]=(max(a,c),min(b,d)]∈QR.
若 (a,b]⊃(c,d],则
(a,b]∖(c,d]=(a,c]∪(d,b].
故 QR 是 R 上的半环.
- 对任意类型的区间 ⟨a,b⟩ 与 ⟨c,d⟩ 有
⟨a,b⟩∩⟨c,d⟩=⟨max(a,c),min(b,d)⟩∈Q,
其中等号右侧的 ⟨⋅,⋅⟩ 区间取决于等号左侧的区间(无论如何都存在这样的区间).
若 ⟨a,b⟩⊃⟨c,d⟩,则同样存在区间使得
⟨a,b⟩∖⟨c,d⟩=⟨a,c⟩∪⟨d,b⟩.
- (0,4),(1,2)∈OR,但
(0,4)∖(1,2)=(0,1]∪[2,4)
不是开区间之并.
- 显然 OR⊂QR,故 σ(OR)⊂σ(QR).为证明 σ(QR)⊂σ(OR),只需证明 QR⊂σ(OR).我们对区间类型做讨论.
对任意 (a,b)∈QR 有 (a,b)∈σ(OR).
对任意 (a,b]∈QR 有
(a,b]=n=1⋂∞(a,b+n1)∈σ(OR).
对任意 [a,b)∈QR 有
[a,b)=n=1⋂∞(a−n1,b)∈σ(OR).
对任意 [a,b]∈QR 有
[a,b]=n=1⋂∞(a−n1,b+n1)∈σ(OR).
习题
设 {∅,En,n=1,2,⋯} 是 X 中两两不交的集合.证明它是一个半环.求这个半环生成的 σ 域.
记 Q={∅,En,n=1,2,⋯}.对任意 Ei,Ej∈Q,
Ei∩Ej={Ei,∅,i=j,i=j∈Q.
若 Ei⊃Ej,则
Ei∖Ej={∅,Ei,i=j,i=j∈Q.
故 Q 是半环.
定义
F={i∈I⋃Ei,(i∈I⋃Ei)cI⊂{1,2,3,⋯}}∪{∅,X},
我们证明 σ(Q)=F.由于 σ 域对有限与可列并与补封闭,F⊂σ(Q).欲证 σ(Q)⊂F,由于显然有 Q⊂F,只需证 F 是 σ 域.
对任意 A∈F,Ac∈F 是显然的.
对任意一列 A1,A2,⋯∈F,下证 n=1⋃∞An∈F.若存在 An=X 则结论显然.若存在 An=∅ 则删去之不影响结论,故可设 An=∅,X.
若 An 均具有形式 An=i∈In⋃Ei,则
n=1⋃∞An=i∈I1∪I2∪⋯⋃Ei∈F.
若 An 均具有形式 An=(i∈In⋃Ei)c,则
n=1⋃∞An=(i∈I1∩I2∩⋯⋃Ei)c
若 An 中包含了两种形式,由上可知只需要证明
(i∈I⋃Ei)∪j∈J⋃Ejc∈F.
而
(i∈I⋃Ei)∪j∈J⋃Ejc=i∈J∖I⋃Eic∈F.
习题
设 X 是一可列集.令 E={{x}∣x∈X}.求 σ(E).
设 P(X) 为 X 的幂集,我们证明 P(X)=σ(E).σ(E)⊂P(X) 平凡成立,我们只需证明 P(X)⊂σ(E).
不妨设 X={x1,x2,⋯}.由于可列集的子集或为有限集,或为可列集,因此任意 A∈P(X) 均具有形式
A=i∈I⋃{xi},I⊂{1,2,⋯}.
因此 A∈σ(E).
习题
设 Q 是一个半环.证明 σ(Q)=σ(r(Q)).
显然 Q⊂r(Q),取 σ 域后得 σ(Q)⊂σ(r(Q)).
教材中定理 1.3.2 证明了
r(Q)=n=1⋃∞{k=1⋃nAkAk∈Q,k=1,2,⋯ 两两不交}.
因此 r(Q) 中的元素是 Q 中元素的有限并,而 σ 域对有限并封闭,因此 r(Q)⊂σ(Q).两侧取 σ 域得 σ(r(Q))⊂σ(Q).
习题
设 A 是 X 中的非空集合,F 是 X 上的 σ 域.试证明:(A,A∩F) 是一个可测空间,这里,对任意集合系 E记
A∩E={A∩E∣E∈E}.
A=A∩X∈A∩F.
设 B∈A∩F,则存在 C∈F 使得 B=A∩C,从而
A∖B=A∖(A∩C)=A∖C=A∩Cc∈A∩F,
即 B 相对于 A 的补集在 A∩F 中.
- 设 B1,B2,⋯∈A∩F,则存在 C1,C2,⋯∈F 使得 Bn=A∩Cn,从而
n=1⋃∞Bn=n=1⋃∞(A∩Cn)=A∩n=1⋃∞Cn∈A∩F.
习题
设 ∅=A⊂X,E 是 X 上的集合系.试问 m(A∩E)=A∩m(E) 是否成立?
不一定成立.设 A=(21,2),
E={(n1,1+n1)n=1,2,⋯}.
由于 E 中的单调集合列只可能是常列,E 本身平凡成为单调系,即 E=σ(E).一方面
(21,1]=A∩n=1⋃∞(n1,1+n1)∈m(A∩E),
另一方面
A∩m(E)={(21,2)}∪{(n1,1+n1)n=2,3,⋯}∋(21,1],
故 m(A∩E)=A∩m(E).
习题
证明:定理 1.3.3 等价于推论 1.3.4;定理 1.3.5 等价于推论 1.3.6.
定理 1.3.3:如果 A 是域,则 σ(A)=m(A).
推论 1.3.4:如果 A 是域,M 是单调系,则
A⊂M⟹σ(A)⊂M.
定理 1.3.5:如果 P 是 π 系,则 σ(P)=ℓ(P).
推论 1.3.6:如果 P 是 π 系,L 是 λ 系,则
P⊂L⟹σ(P)⊂L.
1.3.3 ⟹ 1.3.4:因 m(A) 是包含 A 最小的单调系,M⊃A,故而 σ(A)=m(A)⊂M.
1.3.4 ⟹ 1.3.3:σ 域是单调系,故而 σ(A)⊃m(A).又由假设 A⊂m(A)⟹σ(A)⊂m(A).
1.3.5 ⟺ 1.3.6 与上述证明步骤完全一致,只需将单调系改成 λ 系.
习题
证明命题 1.4.1:集合的原像有下列性质(其中 f:X→Y,T 是任意指标集):
f−1∅=∅;f−1Y=X;B1⊂B2⟹f−1B1⊂f−1B2;(f−1B)c=f−1Bc,∀B⊂Y;f−1t∈T⋃At=t∈T⋃f−1At,∀{At⊂Y,t∈T};f−1t∈T⋂At=t∈T⋂f−1At,∀{At⊂Y,t∈T}.
f−1∅=∅ 与 f−1Y=X 平凡成立.
当 B1⊂B2 时,对任意 x∈f−1B1,存在对应的 y∈B1 使得 f(x)=y.又 y∈B2,故而 x∈f−1B2,即 f−1B1⊂f−1B2.
(f−1B)c={x∈X∣f(x)=y,y∈B},={x∈X∣f(x)=y′,y′∈Bc},=f−1Bc.
f−1t∈T⋃At={x∈Xf(x)=y,y∈t∈T⋃At}={x∈X∣∃t∈T:f(x)∈At}={x∈X∃t∈T:x∈f−1At}=t∈T⋃f−1At.
f−1t∈T⋂At={x∈Xf(x)=y,y∈t∈T⋂At}={x∈X∣∀t∈T:f(x)∈At}={x∈X∀t∈T:x∈f−1At}=t∈T⋂f−1At.
习题
设 D 是 R 中的可数稠集.证明定理 1.4.6 中把“∀a∈R”改为“∀a∈D”以后,结论依然成立,即下列说法等价:
- f 是 (X,F) 上的可测函数(或随机变量);
- {f<a}∈F,∀a∈D;
- {f≤a}∈F,∀a∈D;
- {f>a}∈F,∀a∈D;
- {f≥a}∈F,∀a∈D.
只需证明
BR=σ{(−∞,a)∣a∈D}=σ{(−∞,a]∣a∈D}=σ{(a,∞)∣a∈D}=σ{[a,∞)∣a∈D},
其中 a∈D.
本教材对实数集上的 Borel 集定义为 BR=σ(QR),其中半环 QR 为
QR={(a,b]∣a,b∈R}.
在后文提到 BR=σ(OR),其中 OR 由 R 的标准拓扑中的开集组成(故 BR 由全体开区间生成).这里我们选择基于半环的定义,证明 (a,b] 可由上述四种无穷区间得到.
对任意 a∈R 和正整数 n,因 D 在 R 中稠密,存在 dn∈D 使得
dn−(a−n1)<2n1⟹−2n3<dn−a<−n1.
如此可取得数列 {dn∈D,n=1,2,⋯} 使得 dn→a 且 dn<a.定义 dn∗=1≤k≤nmaxdn,则得到 dn∗↑a 且 dn∗=a.
类似地,依
dn−(a+n1)<2n1⟹2n1<dn−a<2n3
可取得数列 dn∗↓a 且 dn∗=a.
对任意 a,b∈R,取 D 中的序列 dn↓a、dn′↓b 且 dn=a,dn′=b,则
(a,b]=((−∞,a]∪(b,∞))c=((−∞,a]∪(−∞,b]c)c=(n=1⋂∞(−∞,dn)∪(n=1⋂∞(−∞,dn′))c)c∈σ{(−∞,a)∣a∈D},
于是
QRBR=σ(QR)⊂σ{(−∞,a)∣a∈D},⊂σ{(−∞,a)∣a∈D}.
对于 a∈D,
(−∞,a)=n=1⋃∞(−n,a−n1]σ{(−∞,a)∣a∈D}∈BR,⊂BR,
综上所述 σ{(−∞,a)∣a∈D}=BR.
类似地有
(a,b](a,b](a,b]=(n=1⋂∞(−∞,dn]∪(n=1⋂∞(−∞,dn′])c)c∈σ{(−∞,a]∣a∈D},=((n=1⋃∞(dn,∞))c∪n=1⋃∞(dn′,∞))c∈σ{(a,∞)∣a∈D},=((n=1⋃∞[dn,∞))c∪n=1⋃∞[dn′,∞))c∈σ{[a,∞)∣a∈D},
可证其余等式.
习题
证明:对任何 a,b∈R 和任何 A,B∈F,只要 a+b 有意义,则 aIA+bIB 是可测函数.
f:=aIA+bIB=aIA∖B+bIB∖A+(a+b)IA∩B,
右侧表达式是有意义的,而所有形如 aIA 的函数都是可测函数,故而 f 为有限个可测函数之和是可测函数.
习题
如果 f 是可测空间 (X,F) 上的可测函数,则它是简单函数当且仅当其值域是有限个实数组成之集.
若 f 是简单函数
f=i=1∑naiIAi,
其中 A1,A2,⋯,An 是 X 的有限可测分割,则 f 的值域是 {a1,a2,⋯,an} 是有限个实数组之集.
若 f 的值域是 {a1,a2,⋯,an},则
f=i=1∑naiI{f=ai}
是简单函数,这里有限可测分割集为
{f=a1},{f=a2},⋯,{f=an},X∖i=1⋃n{f=ai}.
习题
设 A1,⋯,An 是空间 X 的一个有限分割.令 F=σ(A1,⋯,An),求 (X,F) 上的全体可测函数.
依 11 题的证明,
F={i=1⋃mAim=1,2,⋯,n}.
易证对任意 A∈F,要么 A∩Ai=Ai,要么 A∩Ai=∅.
若 f 是 (X,F) 上的可测函数,我们证明其在 Ai 上为常值函数.
若存在 a1,a2∈Ai 使得 f(a1)=f(a2),不妨设 f(a1)<f(a2),则对任意 α∈(f(a1),f(a2)) 有
a1a2∈{f≤α},∈/{f≤α},
因此 a1∈{f≤α}∩Ai=Ai,从而 {f≤α}∈/F,这与 f 可测矛盾.
综上所述,任何可测函数在 Ai 上都是常值函数,设为常值 ai,于是
f=i=1∑naiIAi,(∗)
这是简单函数.
反之,任何具有 (∗) 形式的简单函数都是可测函数,因为
{f≤α}={i∈I⋃AiI⊂{1,2,⋯,n},∀i∈I:ai≤α}∈F,
故 F 上的可测函数由全体形如 (∗) 的简单函数构成.
习题
证明:实轴上的实值单调函数是 (R,BR) 上的随机变量.
对任意 a∈R,{f≤a}=∅ 时 {f≤a}∈BR.下设 {f≤a}=∅.
令 x0=sup{f≤a},则对任意 x<x0 有 x∈{f≤a},对任意 x>x0 有 x∈/{f≤a},于是
{f≤a}={(−∞,x0),(−∞,x0],x0∈/{f≤a},x0∈{f≤a}∈BR.
习题
证明:实轴上的实值连续函数是 (R,BR) 上的随机变量.
连续函数将开集逆映射为开集,故而对任意 a∈R 有 {f<a}=f−1(−∞,a) 是开集,属于 BR.
习题
设 (X,F) 和 (Y,S) 是两可测空间,f 是 X 到 Y 的映射,A1,⋯,An 是 (X,F) 的一个有限可测分割.定义 Ai 到 Y 的映射
fi(x)=f(x),∀x∈Ai.
证明:f 是 (X,F) 到 (Y,S) 的可测映射当且仅当对每个 i=1,⋯,n,fi 都是 (Ai,Ai∩F) 到 (Y,S) 的可测映射.
对任意 S∈S,易证
f−1S=i=1⋃nfi−1S.
这里 fi−1S⊂Ai,上述并是不交并.
若 f 可测,f−1S∈F,从而对任意 i 有
Ai∩F∋Ai∩f−1S=i=1⋃n(Ai∩fi−1S)=fi−1S,
即 fi 可测.
若对任意 i 均有 fi 可测,即 fi−1S∈Ai∩F,则
f−1S∈i=1⋃n(Ai∩F)=F,
即 f 可测.
习题
设 {fn,n=1,2,⋯} 是可测空间 (X,F) 上的可测函数列.证明:{n→∞limfn∃}∈F;又对 (X,F) 上的任一可测函数 f,{n→∞limfn=f}∈F.
{n→∞limfn∃}={n→∞limsupfn=n→∞liminffn}.
因 n→∞limsupfn 与 n→∞liminffn 均为可测函数,故而 {n→∞limfn∃}∈F.
{n→∞limfn=f}∩{f=−∞}{n→∞limfn=f}∩{f=∞}{n→∞limfn=f}∩{∣f∣<∞}={n→∞limfn=−∞}∈F,={n→∞limfn=∞}∈F,=k=1⋂∞N=1⋃∞n=N⋂∞{∣fn−f∣<k1}∈F,
故而 {n→∞limfn=f}∈F.
习题
设 f1,⋯,fn 是可测空间 (X,F) 上的随机变量.对每个 x∈X,把 f1(x),⋯,fn(x)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成 f(1)(x)≤⋯≤f(n)(x)(如果有两个相等的,那就随便规定它们的顺序).这样定义出来的函数 f(1),⋯,f(n) 称为 f1,⋯,fn 的次序统计量.证明:对任何 k=1,⋯,n,f(k) 还是可测空间 (X,F) 上的随机变量.
依 f(k) 的定义,对任意 a∈R,f(k)(x)≤a 意味着 f1(x),⋯,fn(x) 中第 k 小的变量不超过 a,故其中不超过 a 的量至少有 k 个,可得
{f(k)≤a}={i=1∑nI{fi≤a}≥k}.
简单函数是可测的,故 f(k) 可测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