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测度论与概率论基础》第二章题解.
习题
证明命题 2.1.1:测度具有有限可加性和可减性.
任取测度空间 (X,F,μ).对任意两两不交的 A1,A2⋯,An∈F,定义 An+1=An+2=⋯=∅,则依测度的可列可加性
μ(i=1⋃nAi)=μ(i=1⋃∞Ai)=i=1∑∞μ(Ai)=i=1∑nμ(Ai),
即测度具有有限可加性.
任取 A,B∈F 以及 A⊂B.注意到 A 与 B∖A 不交,若 μ(A)<∞,则
μ(B)μ(B)−μ(A)=μ(A∪(B∖A))=μ(A)+μ(B∖A),=μ(B∖A),
即测度具有可减性.
提示
例 1:设 X 是一非空集合而 F 是由 X 的一切子集组成的集合系.以 #(A) 记集合 A 中元素的个数并令 μ(A)=#(A),∀A∈F,则 μ 是 F 上的测度.如果 X 是有限集,则 μ 是有限测度;如 X 是可列集,则 μ 是 σ 有限测度.
μ 是测度感觉平凡成立,不知道怎么写,下面随便写点.
μ(∅)=0 是显然的.
对任意一列两两不交的 A1,A2,⋯,∈F,若存在任一 μ(Ai)=∞,则
==μ(n=1⋃∞An)∞μ(A1)+μ(A2)+⋯+μ(Ai)+⋯.
若所有 Ai 均为有限集 {ai1,ai2,⋯,aini},则
μ(k=1⋃∞Ak)=μ({a11,a12,⋯,a1n1,a21,a22,⋯,a2n2,⋯})=k=1∑∞nk=k=1∑∞μ(Ak).
故 μ 是测度.
当 X 是有限集时,对任意 A⊂X 有 A 是有限集,μ(A)<∞.
当 X 是可列集时,对任意 A⊂X 要么为有限集,要么为可列集,故
A=a∈A⋃{a}
是可列或有限并,且 μ({a})=1,μ 是 σ 有限的.
提示
例 2:设 (X,E) 是可测空间.如果 x 是 X 的一个给定元素,对每个 A∈E,令
δx(A)=IA(x)={1,x∈A,0,x∈/A,
则 δx 是 E 上的测度.更进一步,如果 x1,⋯,xn∈X,则
μ=i=1∑nδxi
还是 E 上的测度.这类测度称为点测度.
δx(∅)=I∅(x)=0 是显然的.
对任意一列两两不交的 A1,A2,⋯∈E,
δx(n=1⋃∞An)=In=1⋃∞An(x)=n=1∑∞IAn(x)=n=1∑∞δx(An),
即 δx 是测度.
μ(j=1⋃∞Aj)=i=1∑nδxi(j=1⋃∞Aj)=i=1∑nj=1∑∞δxi(Aj)=j=1∑∞i=1∑nδxi(Aj)=j=1∑∞μ(Aj),
即 μ 是测度.
提示
例 3:设 X={1,2,⋯} 和 E={A⊂X∣#(A)<∞ 或 #(Ac)<∞}.令
μ(A)={0,∞,#(A)<∞,#(Ac)<∞,
则 μ 具有有限可加性但无可列可加性,因而不是测度.
任取一列两两不交的 A1,A2,⋯,An∈E,则存在由指标集 I⊂{1,2,⋯,n} 确定的有限集 {#(Ai)<∞,i∈I}.令 J={1,2,⋯,n}∖I,则 J 确定的补集是有限集 {#(Ajc)<∞,j∈J}.
若 J=∅,则 i=1⋃nAi 是有限集,故
μ(i=1⋃nAi)=0=i=1∑nμ(Ai).
若 J=∅,则 j∈J⋂Ajc 是有限集,从而
(i=1⋃nAi)c=i∈I⋃Ai∪j∈J⋃Ajc=i∈I⋂Aic∩i∈J⋂Ajc
是有限集,从而
μ(i=1⋃nAi)=∞.
此外,
i∈I∑μ(Ai)=i∈I∑0=0,j∈J∑μ(Aj)=j∈J∑∞=∞,
故而
μ(i=1⋃nAi)=i=1∑∞μ(Ai)=∞,
即 μ 具有有限可加性.
取 An={n},则
n=1∑∞μ(An)=n=1∑∞0=0,
但
μ(n=1⋃∞An)=μ(X)=∞,
因此 μ 不具有可列可加性.
习题
记 N={1,2,⋯} 并以 T 表由 N 的所有子集组成的 σ 域.对给定的实数列 {an},令
μ(A)=n∈A∑an,∀A∈.
试问:
- 何时 μ 是一个测度?
- 何时 μ 是一个 σ 有限测度?
- 何时 μ 是一个有限测度?
- 何时 μ 是一个概率测度?
μ(∅)=0 平凡成立(可视为 μ 的定义).
若 μ 成为测度,μ(A)≥0,故而需要对任意求和 n∈A∑an≥0.当 A 是单元素集时可得必要条件 ∀n∈N:an≥0.容易验证这是 μ≥0 的充要条件.此时对任意两两不交的 A1,A2,⋯∈T,
μ(k=1⋃∞Ak)=n∈k=1⋃∞Ak∑an=n∈A1∑an+n∈A2∑an+⋯=k=1∑∞μ(Ak).
因此当 an≥0 时 μ 是测度.
对任意 A∈E 以及 n=1⋃∞An⊃A,欲使得 μ(An)<∞,只需取 An 为单元素集合 {an∈A} 且 an<∞.因此当 0≤an<∞ 时 μ 是 σ 有限测度.
欲使 μ 有限,特别地有 μ(X)<∞,即 n=1∑∞an<∞.又 an≥0,故而任意求和均收敛.因此当 an≥0 且 n=1∑∞an<∞ 时 μ 是有限测度.
有限测度只需限制全集 X 的测度为 1 即为概率测度,故而当 an≥0 且 n=1∑∞an=1 时 μ 是概率测度.
习题
设 Q 是一个半环且 X∈Q.证明:Q 上的测度 μ 是 σ 有限的当且仅当存在两两不交的 {An∈Q,n=1,2,⋯} 使 μ(An)<∞ 且 n=1⋃∞An=X.
充分性是显然的.
假设 μ 是 σ 有限的,则存在 A1,A2,⋯∈Q 使得 μ(An)<∞ 且 X=n=1⋃∞An.令 {An∗} 是 {An} 的不交化,即
An∗={A1,An∩An−1c∩An−2c∩⋯∩A1c,n=1,n≥2.
An∗⊂An 且 n=1⋃∞An∗=X.
生成环 r(Q) 由 Q 中有限个两两不交集合的并构成,且环对差运算封闭,故 n≥2 时
An∗=An∖An−1c∖An−2c∖⋯∖A1∈r(Q),
即 An∗ 可写成 Q 中有限个两两不交集合的并,不妨设为
An∗=i=1⋃mnCn,i.
因 An∗⊂An,自然有 Cn,i⊂An,故由测度单调性 μ(Cn,i)<∞.因此
X=n=1⋃∞An=n=1⋃∞i=1⋃mnCn,i
是可数个两两不交、测度为有限值的 Q 中的集合之并.
习题
设 μ 是半环 Q 上的非负有限可加集函数.证明:如果 {An∈Q,n=1,2,⋯} 两两不交,A∈Q 且 n=1⋃∞An⊂A,则 n=1∑∞μ(An)≤μ(A).
基本思路:有限可加性能处理 i=1⋃nAi 的单调性(使用集合不交化).我们的重点是缩放余下的部分 A∖i=1⋃nAi.
与上一题类似,A∖i=1⋃nAi∈r(Q) 可以写成 Q 中有限个两两不交集合的并,不妨设为
A∖i=1⋃nAi=j=1⋃mnCnj.
于是
μ(A)=μ(i=1⋃nAi∪(A∖i=1⋃nAi))=μ(i=1⋃nAi∪j=1⋃mnCnj)=i=1∑nμ(Ai)+j=1∑mnCnj≥i=1∑nμ(Ai).
这里需要分解 A∖i=1⋃nAi 是因为 μ 的定义域是半环 Q,A∖i=1⋃nAi 并不一定属于 Q.
习题
设 μ 是域 A 上的非负有限可加集函数.证明:如果对每个 i=1,⋯,n 有 Ai∈A 和 μ(Ai)<∞,则
μ(i=1⋃nAi)=i=1∑nμ(Ai)+⋯+(−1)k+11≤i1<⋯<ik≤n∑μ(l=1⋂kAil)=+⋯+(−1)n+1μ(i=1⋂nAi)
及 μ(i=1⋃nAi)≤i=1∑nμ(Ai).
参考答案提示使用数学归纳法.诚然这是可行的,但写出来的式子太长,基本只有自己写自己的才能看得懂.这里我们选择一种基于积分的思路,使用代数方法,更加清晰可读.
对任意简单函数 f=i=1∑naiIAi(其中 A1,⋯,An 两两不交),定义其积分为
∫f=i=1∑nai⋅μ(Ai).
参考第三章的第 1 部分可证明:对任意简单函数 f,g 有
∫(f+g)=∫f+∫g.
显然,指示函数的积分为
∫IA=μ(A).
欲证等式可写为
μ(i=1⋃nAi)=k=1∑n(−1)k+1J⊂{1,2,⋯,n},∣J∣=k∑μj∈J⋂Aj.
这只需证明
Ii=1⋃nAi=k=1∑n(−1)k+1j⊂{1,2,⋯,n},∣J∣=k∑Ij∈J⋂Aj,(∗)
该等式两侧都是指示函数的线性组合,在两侧取积分值后即为待证等式.
对任意 x∈i=1⋃nAi,设 x 恰属于其中 m 个集合 Aj1,Aj2,⋯,Ajm,则将 x 代入 (∗) 式的左右两侧,左侧为 1,右侧为
k=1∑m(−1)k+1J⊂{j1,j2,⋯,jm},∣J∣=k∑1=k=1∑m(−1)k+1(km).
考虑 (1−1)m 的二项式展开:
01=1+k=1∑m(−1)k(km),=k=1∑m(−1)k+1(km).
这意味着对任意 x∈i=1⋃nAi,(∗) 式恒成立.对任意 x∈/i=1⋃nAi,左右两侧均为 0 是显然的,于是 (∗) 式成立.
单调性由 n=2 情形的上述等式以及数学归纳法可证.n=1 时不等式两侧都是 μ(A1).假设不等式对 n 成立,则对于 n+1 有
μ(i=1⋃n+1Ai)=μ(i=1⋃nAi)+μ(An+1)−μ(i=1⋃nAi∖An+1)≤i=1∑nμ(Ai)+μ(An+1)=i=1∑n+1μ(Ai).
事实上,记 A=i=1⋃nAi,则
0=(IA−IA1)(IA−IA2)⋯(IA−IAn),
其展开式就是 (∗) 式.
习题
设 μ 是 σ 域 F 上的测度,对每个 n=1,2,⋯ 有 An∈F.证明:
μ(n→∞liminfAn)≤n→∞liminfμ(An).
如果 μ(n=1⋃∞An)<∞,则还有
μ(n→∞limsupAn)≥n→∞limsupμ(An).
由测度的下连续性,
μ(n→∞liminfAn)=μ(n→∞limm=n⋂∞Am)=n→∞limμ(m=n⋂∞Am)≤n→∞limm≥ninfμ(Am)=n→∞liminfμ(An).
这里不等号成立是因为对任意 m≥n 有 Am⊃m=n⋂∞Am,故 μ(Am)≥μ(m=n⋂∞Am),再取下确界即得.
如果 μ(n=1⋃∞An)<∞,则对任意正整数 n 有 μ(m=n⋃∞Am)<∞,由测度的上连续性,
μ(n→∞limsupAn)=μ(n→∞limm=n⋃∞Am)=n→∞limμ(m=n⋃∞Am)≥n→∞limm≥nsupμ(Am)=n→∞limsupμ(An).
习题
称集合系 E 是紧的,如对每个 {Ai∈E,i=1,2,⋯},只要 i=1⋂nAi=∅ 对每个 n=1,2,⋯ 都成立,就一定可以推出 i=1⋂∞Ai=∅.证明:如果对域 A 上的非负有限可加集函数 μ,存在紧集合系 E⊂A 使对任意的 ε>0 和任给 A∈A,存在 B∈E 满足 B⊂A 和 μ(A∖B)<ε,则 μ 是一个测度.
紧集合系可等价表示为:若其中任意一列集合之交为空,则存在有限个集合之交为空.
教材的题解给出了证明步骤,这里主要做一些细节添补.主要思路:有限可加非负函数是测度,当且仅当其具有下连续性,故我们需要证明对任意 An↑A 有 μ(An)↑μ(A),这需要估计 A∖An.在紧集 E 上总存在元素逼近 A 中的元素(测度意义上),故有 Bn 去逼近 A∖An.
对于任意 ∅=A∈A,任取 An↑A.
对任意 ε1>0,存在 B1∈E 满足
B1⊂A∖A1,μ((A∖A1)∖B1)<ε1.
此时有
μ(A)=μ(A1∪B1)+μ(A∖(A1∪B1))<μ(A1∪B1)+ε1.
B1 是对 A∖A1 的近似,上式表明这一近似是略微扩大的.我们希望 Bn 是 A∖An 的近似,如此 Bn↓∅,且由紧性可从其中抽出有限个 Bi 之交为空.
然而,上式放缩到 A1∪B1 后很难再凑出一个 A.由于 A1∪B1 是 A 的近似,我们不妨直接寻找 B2 近似 (A1∪B1)∖A2.因 A1⊂A2⟹A1⊂A2=∅,我们只需令 B2 近似 B1∖A2.
对任意 k≥2 以及 εk>0,存在 Bk∈E 满足
Bk⊂Bk−1∖Ak,μ((Bk−1∖Ak)∖Bk)<εk,
于是
μ(A)<μ(A1∪B1)+ε1=μ(A2∪B2)+μ(B1∖(A2∪B2))+ε1<μ(A2∪B2)+ε1+ε2=⋯<μ(An∪Bn)+ε1+ε2+⋯+εn.
由 Bk 的定义可知 A⊃B1⊃B2⊃⋯,Ak∩Bk=∅.因 A=n=1⋃∞An=∅,对任意 x∈A 至少存在一个 k 使得 x∈Ak,因此 x∈/Bk,即 x∈/Bk⊃Bk+1⊃⋯.x 是任意的,故 k=1⋂∞Bk=∅.由紧集合系定义,存在正整数 n0 使得 k=1⋂n0Bk=∅,进而对任意 n≥n0 都有 k=1⋂nBk=Bn=∅.
取 εn=ε/2n,其中 ε 是任意正数,则当 n≥n0 时
μ(A)<μ(An)+ε.
由 An⊃A⟹μ(An)≤μ(A) 得 0≤μ(A)−μ(An)<ε,故 μ(An)→μ(A).
习题
设 (X,F,μ) 是一测度空间.A∈F 称为 μ 的一个原子,如果 0<μ(A)<∞ 且对任何 B⊂A 和 B∈F,或有 μ(B)=0,或有 μ(B)=μ(A).如果测度 μ 无任何原子,称之为缺原子的.证明:L 测度是缺原子的.
教材的题解给出了证明步骤,这里做简要补充.L 测度由基本的长度概念扩张而来,要计算 L 测度,免不了将可测集拆为区间.为此,可直接将 R 拆成区间.
假设 L 测度存在原子 A,则 0<λ(A)<∞.对任意正整数 n 有 R=i=−∞⋃∞(i/n,(i+1)/n],可取 1/n<λ(A).
λ(A)=λ(A∩R)=i=−∞∑∞λ(A∩(ni,ni+1]).
因 A∩(i/n,(i+1)/n]⊂A,其 L 测度值要么为 λ(A),要么为 0.因 λ(A)<∞,其中取值 λ(A) 的集合必为有限个,不妨设为 k 个.此时 λ(A)=kλ(A).若 k≥2,则 λ(A)=0,矛盾,故 k=1,即恰有一个 i0∈Z 使得
λ(A∩(ni0,ni0+1])=λ(A).
于是
n1<λ(A)=λ(A∩(ni0,ni0+1])≤λ(ni0,ni0+1]=n1,
矛盾.
习题
设 τ 是 X 上的外测度.对任意给定的 A⊂X,令
τA(D)=τ(D∩A),∀D∈T.
证明:τA 还是 X 上的外测度.
τA(∅)=τ(∅∩A)=0.
设 C,D∈T 且 C⊂D,则 C∩A⊂D∩A,
τA(C)=τ(C∩A)≤τ(D∩A)=τA(D).
任取一列两两不交的 D1,D2,⋯∈T,
τA(n=1⋃∞Dn)=τ(n=1⋃∞Dn∩A)≤n=1∑∞τ(Dn∩A)=n=1∑∞τA(Dn).
综上所述 τA 是外测度.